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
发布时间:2022-05-20 08:57:03 作者:王攀峰 来源:教科院规划办 浏览次数:0次
课题批准号:BADA16016
课题类别:A.重点课题
课题负责人:王攀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的研究内容
教科书研究方法是人们在进行教科书研究时所运用的理论框架、分析步骤和手段方法的总称,是对教科书的文本、开发、编制和使用等方面开展研究评价的科学工具。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吸收了当代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对“教科书研究方法论”和“教科书研究具体方法”这两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讨与案例研究。
首先,教科书研究方法论是指导教科书研究的思想方法、基本理论、重要原则。本课题重点探讨了三个主要问题,即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理论界定、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发展与展望、教科书研究的历史演变与哲学基础等,具体分析了教科书的基本内涵和多维属性、教科书研究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意义、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变革、基于不同哲学理论的教科书研究范式及案例等。
其次,教科书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或某一阶段使用的方法、技术和手段。本课题主要探讨了教科书内容分析法、教科书话语分析法、教科书实验研究法、教科书调查研究法等四种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探讨了内容分析法的理论来源及其与教科书研究的适切性,阐明了教科书内容分析的主要类型、程序规范和应用案例;阐释了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类型及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问题;分析了教科书实验研究法的内涵价值和历史发展,探讨了教科书评价性实验与教科书设计性实验的内涵特征与实施步骤;探讨了教科书调查研究法的内涵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教科书问卷调查法和教科书德尔菲调查法的实施步骤和研究案例。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坚持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统一、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联系、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着眼于科学方法论体系的构建,又着力于典型方法的剖析;既强调方法原理的阐述,又注重以实例的形式呈现方法技术的应用;既探寻教科书文本的静态分析方法,又关注教科书实施效果的动态分析方法;既立足国际视野,关注教科书研究方法论的一般性和科学性,又观照中国教科书话语体系的具体性和本土性,确立教科书研究的中国视角和中国立场。具体而言,本课题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教科书的基本内涵和多维属性、教科书研究的价值意义与方法规则进行文献分析,对教科书研究的方法原理和理论体系进行全面建构。
2.历史研究法。对世界范围教科书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辨析,从历史反思的角度探寻国际教科书研究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案例研究法。在阐明不同教科书研究方法的原理功能和实施步骤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科书研究案例,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呈现方法技术的具体应用。
二、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的研究结论
第一,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教科书具有文化性、经济性、政治性、教学性等多维属性。本课题通过考察教科书的词源及相关界定,分析了教科书的基本内涵和多维属性。从文化性出发,教科书是学校对文化进行优选和重组的结果,是制度化的课程文本和文化标准,是文化活化和文化传承的媒介;从政治性出发,教科书是课程场域中权力博弈的产物,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实现知识社会分配和个体社会分层的工具;从商品性出发,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其商业化运作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路径;从教学性出发,教科书是一种教学对话的文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支持工具。教学性是教科书的根本属性,规范和制约着教科书的其他属性。
第二,从历史视角出发,国外教科书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这三个发展阶段,其逻辑路向体现为从单学科研究扩展为多学科研究、从自发研究转变为自觉研究、从追求标准化转向倡导个性化。国外教科书研究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现代意义的教科书还没有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但是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问题的探讨早已有之,并为日后的教科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形成阶段,学者们对于教科书问题的探讨逐步分为二元路径,分别建立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理论之上;发展阶段,现代教科书研究走向多元发展,形成多种教科书研究的理论流派,主要呈现为社会学、国际理解、技术学三条研究路径。国外教科书研究的发展历程呈现三种逻辑路向,即教科书研究基础从单学科扩展到多学科,教科书研究方法从自发转变到自觉,教科书研究的价值取向从追求标准化和统一化转向倡导个性化和多样化。
第三,教科书研究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实证主义、批判理论、解释学、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分别为教科书研究提供了多元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路径。不同流派的哲学理论对知识、价值和世界具有不同的观点,并会直接影响教科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路径。本课题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解释学、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理论视角出发,对教科书研究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考察,阐明了五种哲学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于教科书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五种哲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路径和实际案例。基于实证主义的教科书研究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社会批判的教科书研究运用文化批判分析,基于解释学的教科书研究运用人文理解的研究范式,基于后现代主义的教科书研究运用以参与和行动为导向的教科书研究范式,基于后结构主义的教科书研究运用话语分析方法。
第四,当代教科书研究面临着大数据挑战,有必要推动教科书研究范式的转型和创新,发展基于数据进行教科书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文化。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万物皆可数据化”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传统教科书研究面临着三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教科书研究者数据素养的挑战;大数据时代教科书存在形态的变化对传统研究方法的挑战;关注用户体验的大数据时代对教科书研究中忽视读者接受分析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数据时代教科书研究的变革:在研究对象上,海量数据飞速涌现;在研究功能上,预测性分析成为可能;在研究思维上,复杂跨界思维走向主导;在研究特征上,数据驱动的特征日益突出。最后,提出了“大数据”时代教科书研究范式变革的路径。
第五,内容分析法是对教科书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统计描述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一种教科书静态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可以使研究者通过间接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的行为,通过分析有关这些行为的信息来进行研究的技巧,内容分析法应用于教科书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教科书内容分析可分为实证研究中的内容分析、符号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和传播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等类型。其中,实证研究中的教科书内容分析分为定量的内容分析、定性的内容分析和计算机辅助的内容分析;符号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分为教科书语构分析、教科书语义分析和教科书语用分析;传播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分为教科书传播内容分析、教科书传播原因分析、教科书传播学效果分析。教科书内容分析法的实施步骤包括:提出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和抽取样本;确定分析类目和类目表;内容编码和评判记录;信度和效度分析;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教科书内容分析在基本规范上要求:注重教科书文本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加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定性分析,注重内容分析与其他方法的结合,促进内容分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内容分析法为教科书研究提供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研究程序,推动了教科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第六,话语分析是把教科书置于文本生产传播过程中进行社会语境分析的方法,是依托教科书“生产—传播—使用”的整体过程、构建的一种解释课程知识的教科书研究方法。批判话语分析是以批判语言学与批判社会学作为两种重要的理论来源,其理论思想和主要内容是:意识形态决定话语形式;权力通过话语来实现;联系语境进行话语分析。不同的批判话语分析流派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框架和方法架构。批判话语分析对于我国当代教科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研究性质上,教科书研究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分析,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分析;在研究主题上,教科书研究关注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是课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过程;在研究条件上,教科书研究应扎根于社会文化情境。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当前教科书研究存在如下三个问题:内容分析法不适于分析教科书文本的深层意义;教科书研究缺乏对方法论问题的探讨;教科书研究脱离了教科书文本生产传播过程的社会语境。批判话语分析为当代教科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路径,推动了教科书研究的话语转向。教科书话语分析在本质上是把教科书置于文本生产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语境分析,包括教科书创编过程分析、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教科书接受反应分析这三个不同环节,这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科书研究系统。
第七,实验研究是通过创设条件或改变相关因素探讨教科书实际教学效果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教科书动态分析方法。教科书实验研究法是实验者根据研究目的,控制无关变量或创设适当条件,施加一定的实验因素(如新的教科书或教科书的使用方式),有计划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统计测量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揭示教科书使用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有效地检验教科书的质量。教科书实验研究具有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双重属性,其目的在于推进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和评价工作、提升教师教学和深化理论发展。完整的教科书实验是由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中间变量、无关变量等五个要素组成,在类型上可以分为评价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单项试验与综合实验、评价导向实验与研究导向实验、单变量实验与多变量实验等。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教科书评价性实验与教科书设计性实验:教科书评价性实验是对新教科书文本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其目的在于确证新教科书是否适合在我国各中小学使用,其关注焦点在于内容难度是否与中小学生学习水平相适应,教科书评价性实验分为单组教科书评价实验与双组教科书比较实验,两者具有不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原则;教科书设计性实验是把一种教学干预或革新应用于教育实践,根据实际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干预,形成科学有效的教材设计,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支持持续的教材改革,促进教材研究和设计的同步发展,它有助于促进教科书领域中设计与研究的整合,推动学习科学与教科书设计走向互惠的融合,为真实情境中的教科书使用研究提供解释性框架和境脉性理论。
第八,调查研究是运用问卷收集信息来分析教科书内容质量及使用效果的研究方法,是全面综合的教科书研究方法。教科书调查研究法是在教科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用统一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教师、学生、专家等)关于教科书质量问题或教科书使用状况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调查研究是一种广泛应用、易于实施、全面综合的教科书研究方法。教科书调查研究法具有不同的类型:就研究主题而言,分为教科书问卷调查法和教科书德尔菲调查法;就调查对象而言,分为以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法、以教师或编辑为对象的调查法;就研究阶段而言,分为用前调查、用中调查、用后调查。教科书问卷调查法和教科书德尔菲调查法遵循各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原则。
(二)主要的研究对策
第一,立足教材建设的现实问题,探索有效可行的教科书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本课题对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现状进行梳理:当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共同奠定了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教科书研究具有不同的理论框架,必须依循相应的分析程序;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教科书研究中灵活运用了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内容分析、调查和统计分析、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但是,教科书研究领域缺乏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基础,教科书研究方法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未来教科书研究方法的发展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建立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反思意识;加强体系建构,打造完整的教科书研究方论体系;促进范式整合,推动教科书研究范式从单一走向综合;注重合理转化,将其他学科方法论转化为教科书研究方法论。
第二,深化教科书的理论研究,提升教科书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水平。本课题旨在通过探讨教科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路径,推进教科书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内涵上看,教科书研究既是一种科学研究,也是一种文本分析和教学分析。从价值上看,教科书研究可以促进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创新,可以为教科书编审和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整体改革。从方法路径上看,教科书研究应采取“集大成”的跨学科研究范式,构建“理论-现实-历史”的三维研究框架,运用多元互补的研究方法。
第三,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教科书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教科书研究范式变革应遵循如下路径:①加强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数据基础建设。大数据时代的教科书研究需要加强专业的教科书科研数据库建设,将现有的数字化教科书进一步转化成数据文本,以利于研究者对文本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专业分析。②推进数据密集型教科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研发。数据密集型研究是大数据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加强教科书研究中大数据方法和工具的研发,把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大数据研究方法转化和应用于教科书领域,是推动教科书研究范式转型的重要途径。③提升研究者跨学科的研究能力。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促进教科书研究者与计算机数据专家之间的合作,提升教科书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数据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跨学科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加强教科书大数据研究。④拓展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学科新方向。重构理论基础,形成和发展一种新型的基于数据的学习科学研究,为我们开展教科书评价和研究提供科学理论和崭新视角;探索研究新方向,加强实证研究,推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深度融合。
第四,引入跨学科理论,推动教科书研究方法的自主创新与多元发展。现代教科书研究应大胆引入新理论、创造新概念、运用新方法,开拓研究的新视域和新领地,从而推动教科书研究方法进入到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代。教科书研究必须具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必须不断吸收新兴的哲学、出版学、社会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注重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实现研究方法的长足发展;教科书研究还必须面向现实、面向其他学科知识体系开放,多角度地分析和研究教科书问题,使得教科书研究获得一种宏观的理论视野,从深层上推进教科书理论与实践的自主创新。
三、成果与影响
(一)推动教科书研究团队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本课题吸收了首师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的相关研究生参与研究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培养研究生、激发研究生学术兴趣的目的,也推进了教科书研究团队的建设。首先,课题资助部分研究生参与学术研讨会,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打破了学术封闭,培养了学生兼收并蓄、开放多元的研究意识。其次,在参与课题过程中,研究生主要完成了课题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数据统计、调查访谈等基础性工作,同时通过参与,研究生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以后从事实践工作或理论研究的能力,而且确定了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促进本课题研究在内容和体系上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二)促进教科书研究专业化,为我国教材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本课题教科书研究方法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推动了课程教材研究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为我国教材建设提供支持。作为路径的方法,可以使教材研究走上科学有序、自主创新的轨道,可以推动教材建设随着时代前进和实践变革而不断发展完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有助于拓宽教材研究的思维空间,深化教材研究的理论基础,重新解读教材与人、教材与国家、教材与学科之间关系,最终促进课程教材改革各领域、全方位的创新。“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最高的教科书研究方法似“大道无形”。我们使用不同的教科书研究方法,却又不拘泥于特定的方法,最终,我们将通过方法达到对教科书的真正理解,通过方法论者这一中介,达致对课程教材本质的真正把握。
(三)搭建教科书研究学术平台,推进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本课题为教科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学术平台,推动了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2016年,我成功申报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2018年6月20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教材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校本部实验楼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石鸥教授任研究院院长,这是继教育部成立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之后的重大事件,是推动教材建设专业的重要行动。2016年至今,课题组每年参与“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科书高峰论坛”,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展开研讨,分享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营造了浓厚的教科书研究氛围。本课题研究成果也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教科书评论》收录。2021年,依托本课题完成的专著《教科书研究方法论》荣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课题的申报、研究院的成立、学术平台的搭建、学术会议的召开、专业期刊的出版、科研成果的获奖,极大地推动了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发展。
四、改进与完善
本课题对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原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但是在教科书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上还有待加强和深化,后续将针对教材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相应的教科书研究方法展开实际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