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动态

综合改革,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3-03-05 15:43:06   作者: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刘自成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190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论断,进一步廓清了人们对教育改革阶段性特征的新认识,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我国整体改革特别是社会事业改革的全局出发,在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以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鲜明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廓清了人们对教育改革阶段性特征的新认识,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因素: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性、复杂性、规律性、系统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什么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由我国整个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及教育改革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第一,教育改革责任重大,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从国际大势看,处于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前夜的世界,教育和科技已成为各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为许多国家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从国内目标任务看,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中国,都凸显了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从人民群众的期待看,随着我国从温饱型社会转入小康型社会、发展型社会,人们更加注重教育,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成长。从教育自身看,需要通过改革驱动发展,激发各级各类学校的新活力,培育多方支持教育的新优势,增强教育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改革必须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考,立足全局、统筹谋划,通过改革以更好地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应。
  第二,教育问题错综复杂,综合性和关联性都很强,更加需要通过综合改革的方式来推进。我国改革整体进入攻坚期,教育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教育领域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与社会问题相交织,新老矛盾多层叠加。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些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减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考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深层次原因常常交织在一起,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
  第三,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必须把握和运用好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三大规律,统筹兼顾,推进改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具有长周期性和滞后性等重要特点,许多问题的解决有一个过程,很难急于求成。同时,教育具有公共性、不可逆性,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措施的出台,搞好了,可以惠及一代人,一旦失误或失败,可能耽误一代人或几代人。因此,教育改革必须尊重规律,综合思考、综合决策、综合推进。
  第四,教育事业涉及方方面面,单打独斗式的改革孤掌难鸣,必须内外协同、系统推进。教育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办好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其他各项改革相配套、相支持。
  总体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向何处去?目标是什么,价值取向是什么?党的十八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6项任务的首要任务,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其次,凸显了教育的民生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社会建设部分来考虑,就是力求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再其次,阐明了教育改革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推进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后,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在不同阶段,其具体目标要求是不同的。当前,就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多样,表现在我国社会生活是多样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多样的,人的差别是多样的,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因此,办教育,就应办多样的教育。从纵向上来说,要办好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并使之相互衔接;从横向上来说,要办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等各类教育,并使之相互沟通,从而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这样才能为每一个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
  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理念,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教育公平,一是保证人民群众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三是推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同时,教育公平,还应包括教育过程的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公平也需要结果公平,为每一个孩子奠定一生幸福和发展的基础,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材。
  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中国教育要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关键是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战略选择: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建设之路
  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必须自觉从惯性思维和不合时宜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大力推进一个核心两大重点一个保障的改革。
  一个核心,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反映了教育观念,体现了评价导向,包括了教育教学方式、课程教材、考试招生等诸多环节和内容。
  两大重点,即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如何办、政府如何管、社会如何参与,都将决定着教育的活力,影响着育人的水平,展示着教育的形象。
  一个保障,就是保障机制改革。以什么队伍提升教育、以什么方式支撑教育、以什么财力保障教育,反映着国家发展教育的理念,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后劲。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建设之路。
  第一个关系,即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但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从国际上看,大众教育是基础,精英教育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与大众教育一道共同承担起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各类人才的使命。提高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基本要求。既从提高全民族素质出发,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也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出发,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回答好钱学森之问
  第二个关系,即政府、学校、社会和市场的关系。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确立好政府与社会发展教育的功能和定位。一方面,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发展教育。其次,从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来讲,要厘清与规范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一方面,政府要从办教育、抓微观向管教育、抓宏观转变,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教育服务,维护教育秩序和公平。另一方面,要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校依法自主办学。
  第三个关系,即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一方面,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尽快缩短我国和世界教育强国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对国外的东西应有比较、分析、判断和鉴别。只有既立足国情、区情、校情而又不自我封闭,既开放包容而又不盲目崇拜,我国教育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好,实现教育现代化才更有成功的把握。
  策略步骤:统筹谋划、搞好试点、抓住关键、协同推进
  教育领域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在向多领域拓展,向深层次推进。既应该借鉴其他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教育不同于其他事业,必须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有效性。
  第一,加强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认真总结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推进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查找差距和不足,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统筹好、谋划好下一阶段的教育改革,科学确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重点领域、配套政策措施以及路线图和时间表,不翻烧饼、不瞎折腾,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第二,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发挥好改革的试点效应,才能扩大改革的效果,回应社会的关切,提振改革的信心。摸着石头过河先行试验,是我们在长期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教育改革必然导致原有格局的调整、体制机制的创新,只有先在点上取得突破,获得成功经验后,再由点及面推广,才有助于减少和消除因主观认识的局限和判断而带来的失误以及各种阻力,并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最终确保改革风险最小化,改革收益最大化。
  第三,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关键环节,才能抓纲带目,攻克重点、突破难点。改革千头万绪,必须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找准改革的穴位。经常出现的问题一定要从规律上去找原因,反复发生的问题一定要从体制机制上去找原因。只有充分把握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从着眼于解决问题为突破口,紧密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抓住主要矛盾、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教育改革才能实现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第四,注重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搞好多方合作、协同推进,才能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和各省(区、市)以及一些地方已经建立了主管领导牵头、多部门参加的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应充分发挥好、利用好这个平台,建立政策协调机制,按照支持改革、鼓励试点、尊重创新的原则,认真梳理研究各地各校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筹协调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实现政策创新和突破,为改革松绑,为基层添动力,从而保护和激发起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版权所有©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